养蜂什么样的群是强群?如何提前培养强群?什么时间最好?
一、强群标准
蜂群中蜜蜂数量的多少,常用群势(框)来表示,蜜蜂排列在巢脾表面一个挨一个,互不重叠为1框足蜂。对郎氏箱而言,一框足蜂约有工蜂3000只。群势通常可用强、中、弱来区分。群势的强弱与蜂种、季节、蜜源、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。根据对各地有关资料综合分析,中蜂群势强弱的标准大致划分为见表7-1。
表7-1中蜂群势强弱划分的参考标准(以郎氏箱为准)
中蜂中等群势的蜂群也称为壮群,壮群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,但生产能力仍不如强群。当中蜂超过中等群势的高限以后(华南中蜂、海南中蜂、滇南中蜂为5框,其他中蜂为8框),是蜂群由中等群势向强群转换的关键时期,也是一个敏感的时期。由于进人中等群势后,群势增长较快,幼蜂陆续出房,大量哺育蜂积累,受到箱体容积和气候(炎热)的影响,容易出现分蜂热。因此,在这个时期,要采取相应的措施,预防和控制分蜂热,以保证蜂群由中等群势向强群平稳过渡,达到强群采蜜的目的。
群势也可以用蜂群的净重(千克)来表示,中蜂1千克蜂量,相当于郎氏箱3.58框足蜂(按每只工蜂平均体重93毫克,每框足蜂3000只工蜂计)。
蜂群在越冬、越夏之后,或者分蜂过后,群势都比较弱,达不到理想的采蜜群标准。所以,养蜂员在流蜜期到来之前,就要采取保温(在早春)、提前奖励繁殖等措施,促使蜂群兴奋,让蜂王多产卵,工蜂多育虫,为流蜜期的到来,恢复和壮大蜂群群势,培育大量适龄的采集蜂。
二、如何提前培养强群?
确定提前繁殖的适宜时间 是培养强群的关键,根据相关的试验研究(徐祖荫等,1996及养蜂者多年的实践经验,当大流蜜期开始时,中蜂最低的标准采蜜群群势,在蜂种群势较小的地区(如华南中蜂、海南中蜂、滇南中蜂),一般为4~5框蜂量; 而其他群势较大的中蜂应为7~8框蜂量(徐祖荫等,1996; 邱泽群等,2012; 黄光福等,2013)。在蜂群群势较小的地区,大流蜜开始时超过4~5框蜂;其他地区超过8框蜂蜂群就会产生分蜂热。此时一旦发生 分蜂热就不易控制,分蜂后会严重削弱蜂群的采集能力。因此,对蜂群提前奖励繁殖,最好是让蜂群通过奖励饲喂,刚好在大流蜜期开始时达到最低的标准采蜜群群势,这就必须掌握好蜂群开始提前繁殖的时间。如果过早提前繁殖,蜂群在大流蜜期到来之前群势就强大起来,而外界又无大的蜜源可采,这样就会增加饲料消耗,提高生产成本,并导致提前发生分蜂热,不利于维持强群采蜜。但是,如果繁殖过晚,则大流蜜期到来时蜂群还未强盛,也达不到强群采蜜的目的。因此,把握提前繁殖的时间很重要。
三、提前培养强群的最佳时间
这里有必要对“最低的标准采蜜群群势”作一下解释。所谓最低的标准采蜜群群势,并不是指采蜜群最大的群势,因为达到最低标准采蜜群群势之后,由于巢内幼蜂不断出房,如果不分蜂,群势还会继续增长,中蜂采蜜群群势最大可达10~12框,甚至15~16框。最低的标准采蜜群群势,是指当蜂群达到上述群势时,蜂群会处于一.个临界期,容易受到蜂种特性(如华南中蜂、海南中蜂)或箱体容积(如十框标准箱)等因素的影响,产生分蜂热。但此时如一且进人大流蜜期,再加上采取其他管理措施,如及时扩大蜂巢(加脾、加继箱或移人卧式箱)、取蜜、换王等措施,蜂群内大量的工蜂投人采集活动,就会减缓甚至消除分蜂热,蜂群群势虽然仍会继续增长,但正如塔兰诺夫在其《蜂群生物学》中指出的那样:“ 强大的流蜜,正如完全缺乏蜜源一样,能缓和和中止分蜂热。”
蜂群通过 繁殖达到最低标准采蜜群群势(以下简称标准采蜜 群群势)的时间,与蜂群开始起步繁殖时的群势关系十分密切。我们通常把开始繁殖时的群势称为起步群势(或开繁群势)。起步群势越弱,蜂群达到标准采蜜群群势所需的时间就越长,所以提前奖励繁殖的时间就要越早。相反,起步群势越强,提前繁殖的时间就越晚。
现以群势较大的华中型蜂种为例,徐祖荫等曾于20世纪90年代在贵州省锦屏县中蜂秋季繁殖期间试验,结果证实蜂群达到标准采蜜群群势(即7足框蜂量)所需的时间,与蜂群的起步群势呈明显的负相关(相关系数γ=一0. 95),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=87.36--10.64x.公式中,y为达到7框足蜂群势(放脾7~8张)所需的繁殖天数,x为蜂群的起步群势。根据上述回妇方程计算,在当地秋季大流蜜开始时(10月15日),贵州中蜂达到7框足蜂(贵州中蜂发生分蜂时的群势在8框足蜂以上,不足8框则不分蜂),所需提前繁殖的天数分别为:起步群势1框的为77天,2框的为66天,3框的为55天,4框的为45天,5框群为34天。也就是说,起步群势每增加1框,所需繁殖天数可相应减少10~11天。理论计算与这次试验的实际结果是基本吻合的(回归方程显著性测定,F=153.33, p<0.01. 达极显著水平)。据此推算,当地不同起繁群势的蜂群,在秋季大流蜜期到来(10月15日)之前,最适宜的开繁日期分别是1框群为7月31日,2框群为8月10日,3框群为8月21日,4框群为9月1日,5框群为9月10日(图7-1)。
图7-1贵州锦屏中蜂不同群势蜂群起繁日 期示意
上述试验的结果,在我国蜂种群势较大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,应该都有极为广泛的参考价值。因为蜂群的增殖速度,主要与工蜂的发育历期、蜂王的产卵量以及蜂群的哺育状况有关。工蜂的发育历期又主要受蜂群内温度的影响,当蜂群培育蜂儿时,蜂群中子脾的温度一般都稳定在33~ 36C,具有拟恒温动物的属性。因此,尽管不同地区、不同季节的气温有所差异,但由于蜂群自身对巢温的调节作用,不会导致工蜂发育历期出现太大的变化,只会对蜂王的产卵量和蜂群的哺育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上述试验的结果(2框群繁殖到标准采蜜群群势需时66天,3框群为55天,4框群为45天),与许多养蜂书籍中通常所提“在大流蜜期到来前,提前45- 60天培育适龄采集蜂”的说法也是基本吻合的。一般情况下,繁殖群群势大多在2~4框,也就是说,需要提前45~ 60天繁殖,即通过2~3代子的培育(中蜂从蜂王产卵到幼蜂出房的历期为20天,培育2~3代子需要40~60天),积累大量的采集蜂,才能达到最低标准的采蜜群群势。因此,各地可根据当地常年主要流蜜开始期及当年气候变化,参考上述数据,来确定蜂群具体的开繁日期。
这里要 提醒的是,虽然我们知道了不同起步群势蜂群达到标准采 蜜群所需的时间,但一个蜂场内蜂群的群势通常是不均衡的,在管理上,也不可能精细到对全场所有的蜂群,都按照其群势,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对其提前奖励繁殖。所以,养蜂者在准备繁蜂前,可对全场的蜂群群势作一个统计,求出其平均群势[全场蜂群的实际总蜂量(足框) +蜂群总数=平均群势]。然后根据平均群势,决定开始奖励繁殖的具体日期。例如,如果全场的平均群势为3框,就应提前在大流蜜期55天开始繁殖,如果平均群势为4框,就应提前在大流蜜期45天左右开始繁殖,如此等。
这时应注意,由于是按平均群势开始提前奖励繁殖的,蜂场中强群发展快,弱群发展慢,为了让全场蜂群都能在大流蜜开始时达到标准的采蜜群群势,在蜂群的繁殖过程中,要注意在强弱群之间的调脾补脾。当蜂群进行完新老蜂更替,进入增长期后,将强群中的老熟封盖子脾提到弱群中去,帮助弱群发展;而将弱群中的卵虫脾交给强群哺育,避免强群过快增长,过早产生分蜂热,以便均衡发展,使全场的蜂群,都能在流蜜期到来时,达到理想的采蜜群群势,投人生产。对于群势较小的蜂种,如华南中蜂、海南中蜂、滇南中蜂,一般最低标准的采密群群势为4~5框足蜂,也可参照上述研究结果,即每增加1框蜂量,需经过10~11天的繁殖期,来计算和确定相应的提前繁殖日期。例如,如果起繁群势为2框蜂,要繁殖到5框蜂,则需要提前30~33天繁殖,即11天X (5-2) -33天。如果起步群势为3框蜂,则需要提前20~22天,以此类推。
Copyright © 2011-2018 赚钱药材网